立平 - 中文

Teacher Profile

郑善次

(Sam Stillwell)

Verified Teacher

School / Location:

Hope Chinese School at Tyson's Corner (希望中文学校泰城校区) VA

Contact Info:


Bio

Teaching Experience

Grade taught Years of experience Currently teaching MLP Verified
三年级 0 yes yes

Posts

    郑善次老师 – Hope Chinese School at Tyson's Corner 2020-09-09 15:18

    对考试一词妙语如珠的精辟阐释:听完马博士考试设计的感想

    郑老师

    HCS-TC 三年级

    楔子

                    就因是妙语如珠,把我的前言给省略了。提起我的楔子比起马博士的妙语简直逊色极致,就直接说好了。

    “借用东风”

                    这个典故的由来,说到当年诸葛亮知道利用何时是最佳时节,何地是最好形势就将原占优势的曹操大军,被处于劣势的东吴小军,大败而归。为什么?其实曹操大败后,再研究查看易经,气候形成的前后因果时,竟然大笑起来。原来,东南风本来就有的,自然生成的事不需要做作假借,只是我曹操当时不知啊。同理,考试本来就是一种无形的门槛,学生自己,老师双双都容易因此形成紧张情绪:校方会不会因此“选择”我续聘;学生会不会因此遭受到“淘汰”。真的考试不理想,对老师学生都没面子。如果老师在考试前能掌握住最佳时节,最好形势等因素。例如,学生状态,家长期望,校方效能,考题内容,考时考地等各个客观因素,教师一旦确实掌握了大好时机,迎着徐徐吹来舒服的东风时,就像诸葛借到东南风无往不利,而学生一定“考”到成功。为什么?考试本无可免,只是老师不知道“借用东风”的道理,不知道学生真正学习。

    “比翼双飞”

                    至于学生的学习学会了没?老师可以从口试笔试两方面着手得知。这两者就像两对翅膀。翅膀挨着翅膀叫做比翼;两对成双飞;成对一并飞叫做双飞。把考试分为口试与笔试,比喻双飞再也恰当不过了。口试着重的是口说部分,重于言;笔试重视的是表意,重于意。言语表达,词不达意,怎么啦?听不懂是最基本反应,最严重的是答非所问,对牛弹琴牛不懂啊。

    “扎口袋节”

                    啊?对不起,请再说一遍。就是不懂,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可知学生学到了某一段点,老师会感觉到学生已到另一个瓶颈或是另一境界,老师需要敏锐的知觉可以在这点上综合做了一个环节,做一个缩口处,扎口袋节,让学生有个消化,喘息过程。形成了一环节后,这样做的一个步骤是为了下一节孕育而生。为什么每每一单元教完后就有小考,想知道学生的底线,如同竹子的每一节,它是要借着原来前一节的出生才再有长出新的另一节,竹子才会越长越高,节节高升啊。

    “语感能力”

                    竹子的成长是最自然不过的,犹如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也是不知不觉迅速地,直接地经过本身的体会,吸收,分析,理解经验中发展出。所谓的语感就是与这种经验法则有密切关系。换言之,学生在他周遭的生活经验里,在他内心里面潜意识的经验,以及在他小小心灵的情感世界经验里,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里一起发展,甚至触觉感悟到了。马博士说到学生们在国外学习中文的语感这方面最欠缺,也相当有难度。因为我想语感的培养是经过长期犹如她说过的“马拉松”似的赛跑一样,加以反复的演练加训练而得。潜移默化,非得强求。

    结语

                    为要使学生达到考试轻松,简单,愉悦不紧张应试的效果,老师的锁口建立小环节,让教学能以小单元小单元持续不断进行方式,师生两人的默契彼此建立教与学微妙的关系,这其中关系有如比翼手拉着手,同时跃起比喻双飞,以强辅弱,亦是老师,也是学生,考你也考我,口述及笔谈,双双爽爽一口同声齐扎口,以便未来跳跃的更高,更远,节节攀升。经过如此螺旋式上升,任其自然长期熏陶下,言和意两者并重又得兼,语感自然而然而生及齐全具备。学生也对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直感与兴趣。以后,遇到任何的阅读,写作,表达的事都能抓住中心思想,甚至敏锐到,达到捕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境界。无论需要文字理解亦能到位;遑论表达及运用。那考试从此高枕无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