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平 - 中文

为什么 “一望二三里” 改成 ”一去二三里“ ?为什么 “人来鸟不惊” 改成 “人来鸟不飞” ?


10/15/2015
马立平:
关于“一望二三里”和“画”这两首诗为什么在课文里作了改动,听到过不少异议。很高兴老师们在这里又提了出来,我现在忙,待有空时给大家答复。
张丹:
@张丹-CA-私塾 这里试着分享我的感想,也许与马老师的设计初衷不完全吻合。

一年级的教学目的和重点是认字识字,虽然《马》教材非常注重整体教材中刻意地渗入中华文化,但选材和用词又要顾及到海外学生的特点。那是什么?上次举办的针对家长的教材概览远程讲座中马老师介绍了她的教材编写思路,那就是海外的孩子的时间、环境、中西语之差造成我们的孩子是个掌握中文过程中的“穷孩子”,由于“穷”,那么仅有的那些时间和精力就要做到一个钉一个坑儿,好钢用在“刀”刃上,对学习哪些字要“精打细算。一年级的重点不是文化,拿来传统的诗句,一方面接触中华式的诗句,一方便要将里面的所有字都是钢刃上的字,即海外孩子会常用到的字,而不要因为一个对海外孩子来说的一个“偏”字而花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这是个节约学字的“穷”人办法。

有的孩子可能中文字块悟性强,能够很快接受,但是教材要考虑到average的孩子。一个地区的华人的中文素质与另外一个地区华人的中文素质也不一样。因此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的能力来教授。如果孩子能力一般,改写后使用的比较简单易懂的字已经挺难的了,那么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能力好,老师不妨把原来的字介绍给他们,让他们知道书中的版本是为了海外学生的缘故写得容易一些了。

至于是否应该读“正宗”的原句原字,马老师一定有她的思考。我觉得改写了的诗句没有影响理解意思。虽说对我们成人来讲,意境不同了,读起来不顺了,韵味淡薄了,对6岁的孩子来说,无非就是在学中国字,不是在学古诗。其实等到8年级专门学习古诗的时候再来问问孩子记不记得这首诗,再来给他们看原诗,再来讲述原诗的韵味,那个时候他们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了,比在一年级时塞给他们一个几乎不用的字要可能更有后劲吧。
马立平:
多谢@张丹-MD-教育中心 的解释,这些正是我要说的。编写教材,一直遇到文字本身和教学需要二者权衡的问题。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这首无名氏的诗作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将数字一到十巧妙地嵌在一首通俗的诗里。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要教这些数字,我自然就想到了这首诗。但是“望”字太“深”(当时只教了百来个字,“去”字都还没教),烟村、楼台都是海外长大的孩子不熟悉的事物,花也是说“朵”不说“枝”,所以一方面,急需把最常用的汉字尽早地教下去,另一方面,内容要多少和孩子的生活有些联系,原诗不改,其意境和韵味学生也是体会不到的,于是就做了这些改动。

《画》一诗也是同样。“人来鸟不惊”,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和“近听水无声”不押韵(在古人写该诗时是押韵的,虽然作者是谁有多种说法),而且考虑到“飞”字比“惊”字更常用,学生也更容易懂,更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更容易打动他们,所以就作了这样的改动。

其他张丹都说了,我就补充这些。有失才有得,我们总是在得失的权衡中摸索着前进。
包莹-GA-ACCA西校:
发觉人教版的小学语文也把“望”改成“去”了,望就是看啊,去是啥意思? 走去?
殷琦-KY-莱城:
马老师和张丹老师讲解得很有说服力,也谢谢提问题的老师。事实上我教课时也体会到这一点。花了精力讲解难字的确是耽误了有效认字时间
马立平:
说到得失,给大家算一笔账。改动“一望二三里”以后:
失——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成人能感受到的意境消失了;会引起人们的不解和批评
得—— 1)教下去三个非常需要的常用字“去”、“门”、“树”;2)复现已学常用字“里”、“家”、“前”、“朵”;3)减轻学生认知负担,不需花精力在认读“望”、“烟村”、“楼台”“枝”这些眼下甚至很久都不会用到的字上。
马立平:
对于“穷人”来说,“钱”用到刀口上,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就是“得”啊。
殷琦-KY-莱城:
我们大多数低年级孩子的水平没有达到体会意境之美。快速认字才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成就感。我本人是工程师,业余老师,非常感谢马老师这个理念。
马立平:
@包莹-GA-ACCA西校-MLP 这首数字诗流传甚广,有好几个版本。
包莹-GA-ACCA西校:
最早是哪位诗人写的?我很好奇。网上能找到么?
包莹-GA-ACCA西校:
枝和朵感觉也不一样,朵是小花朵,可以放手里。枝可以是很大枝,树枝都是用枝。感觉写诗的人应该是站在高处,才把这种景色描述出来。
张丹:
@包莹-GA-ACCA西校-MLP “去”可以理解为“望去”,“看上去”,看过去“,‘一眼看去”里的含义吧。
包莹-GA-ACCA西校:
单纯的去没有看的意思。
冯瑶-MA-快乐中文:
百度上的一种解释: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是一首嵌入数字,描写山村风景的情趣小诗。@包莹-GA-ACCA西校-MLP
高林冰-GA-济世:
"品诗"该是没有固定单一限定的,每个人大可根据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心境作不同的理解
包莹-GA-ACCA西校:
@冯瑶-MA-快乐中文 到二三里的地方,和一眼望二三里(1-2公里)就是两个意思了。
韩杰-MA-文诚:
我觉得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改变一下上课的方法
包莹-GA-ACCA西校:
@冯瑶-MA-快乐中文 是的,作品到现在也有一千多年了。
潘红艳-MI-Canton:
说到多认字,那《画》里的"惊"字不应该改呀,飞字在前面课文学过了,再认个"惊"字应该更好。惊和声是后鼻音的押韵,读起来很顺口,而飞字很别扭。个人拙见。
张丹-CA:
感谢大家的分享。张老师已经指出每个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绘画,简单加减法,表演等方法。大家不必拘泥于古诗本身,把诗中重要的事物让孩子们记住和认识,还有数字的表达就充分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了。
张瑜-加拿大-东方:
我们做老师的总是想尽各种方法,帮助孩子记住字形。老师花费大量的心思与精力。与其我们绞尽脑汁想识字办法,不如教给孩子如何识字的方法。本周上课我打算介绍一下幼儿识字的方法,具体如下, 加一加 2、减一减 3、换一换 4、 数一数 5、 猜一猜 6、编一编 7、组一组 8、 比一比 对于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字具体的方法分别是: 饿:猜一猜 我饿了。 点:数一数 点字下面四个点 担:换一换 (但是) 一担白菜 担心的 担 挑:换一换 跳 挑着扁担 哪: 加一加 那+口 吧:换一换:把 等到以后逐渐过渡到引导孩子自己猜字。慢慢帮助他们克服对生字的恐惧感。说不定孩子自己猜字的方法,比我们给他讲的更好!
慧英-MA-步步高:
@潘红艳一MI一Canton-ML 我个人觉得用惊字比用飞字更押韵,用“飞”更直观一些。我的理解是飞字在七课刚学过、再这里再用一次更容易记住。你可以把两个字都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也挺好玩的。
潘红艳一MI一Canton:
@慧英 MA 步步高MLP 谢谢!下次上课跟孩子们讲讲。
"飞"字没有感情色彩,而"惊"就有。鸟是因为害怕受惊吓了,飞跑了。
潘红艳一MI一Canton:
既然前面老师都说,只要多教孩子认字,那么个人认为,对于一些短小的古诗词没有必要做改动。

    程艳彬老师 – Institute of Chinese arts 2020-10-15 16:29
    小时候是记忆最好的时候, 我古诗背的不多,但小学的”春眠不觉晓“什么的至今背得滚瓜烂熟。前些年,看着学生们骄傲地把改动过的拗口的句子背得烂熟,我有一点点内疚感。 现在我用课文教生字。 要求孩子背原文。 
    [0]